你说城里好不好?当然有它的好。你看那医保,多少人年轻时交了一辈子,老了真能用上,虽说排队让人心烦,虽说有些药自费贵得离谱,但总归有个兜底。那退休金呢?旱涝保收,比乡下老人全靠儿女或那点微薄补贴,心理上确实硬气不少。楼下就是菜市场,走路十来分钟就有大超市,买东西方便得不得了。社区里搞点活动,老年大学开个课,总归有点去处,不至于像有些偏远地方,一眼望到头,啥都没有。这些,都可以算是这“城市老人命理”里,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障,是他们的底盘。
可这底盘稳不稳,就看你怎么看了。拿便利来说,买东西方便?那物价呢?退休金看起来不少,经得起日常开销、时不时的红包礼金、再加上看病吃药吗?再说那医疗,大医院是好,专家号呢?黄牛能炒到天上!挂个号排队等半天,看病就五分钟,心里的焦虑能减轻多少?有时候病没多重,光是折腾这一趟,就去了半条命。这不是夸张,是真的。
城里的老人,表面上看起来衣食无忧,但他们的“命”,常常被一种无形的墙围着,那墙叫孤独。你说现在的年轻人,哪个不是忙得脚不沾地?工作压力大,自己的小家也一堆事儿。常回家看看?能做到一周一个电话就不错了。邻居呢?对门住了多少年,可能连姓啥都不知道。防盗门一关,就是一个小小的孤岛。电视机开一天,好像有了声音,但那不是陪伴。手里攥着手机,想跟孙子视频,那边可能在补习班;想跟女儿聊聊家常,女儿说妈我在开会。那种说不出的失落,像潮水一样,慢慢就把人淹没了。
这种孤独感,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个副作用,尤其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们年轻时,可能是单位里挑大梁的,是大家庭的核心,退休了, suddenly,角色没了,舞台没了,连个能随时说得上话的人都少了。他们尝试找乐子,去跳广场舞,去报个班学书法学唱歌。这是好的,至少动起来了。可你能从他们眼里看到那种强撑起来的笑容,那种努力融入集体,却还是难掩的个体疏离。跳完舞回家,还不是一个人?
再说说这个科技鸿沟,简直是城市老人命理中的一道坎儿,一道实打实的劫。健康码、线上支付、手机预约挂号、社区APP、各种团购……对我们来说习以为常,对他们呢?可能就是天书。出门坐公交,想刷卡,手机没电了;去医院看病,没有健康码,进不去;想给孙子发个微信,怎么发语音啊?他们不是不想学,是真的有时候反应慢了,眼神也不好,最关键是,没人有耐心一步一步教。子女嫌烦,年轻人觉得“这么简单怎么还不会”。于是,他们宁愿被隔绝,宁愿用最原始、最笨拙的方式生活,比如现金买菜,去窗口排队。这种被时代甩在身后的感觉,那种无力感,比身体上的病痛有时更磨人,更让他们觉得掉队了,觉得自己的价值被清零了。
而且,这城里的世界,看起来光鲜亮丽,暗地里藏着多少陷阱啊!专门针对老人的保健品骗局、投资理财诈骗、免费体检实则推销……那些骗子,嘴巴甜得跟蜜似的,一声一个“爸妈”,一声一个“爷爷奶奶”,把老人哄得晕头转向。老人自己呢,手里有点闲钱,又怕给儿女添麻烦,或者想自己做点事儿,证明自己还有用,结果呢?辛苦一辈子攒的血汗钱,被骗个精光。这不只是钱没了的事儿,是整个精神支柱都塌了。那种信任被摧毁的痛苦,那种羞愧,足以压垮一个人。这城市的复杂,对老人来说,有时就是一种巨大的风险场。
当然,你也会看到那些活得有滋有味的老人。他们可能身体硬朗,有自己的爱好,有几个知心的老伙计,或者有耐心又懂得尊重的子女。他们去旅游,去参加志愿者活动,把日子安排得满满当当。但这毕竟是少数,或者说,是那些命盘里自带强劲能量,或者外部环境格外眷顾的幸运儿。更多的是,在物质相对富足的表象下,隐藏着精神层面的困境、科技时代的障碍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。
所以,这城里的老人的“命理”,不是简简单单的福禄寿喜。它关乎生存的质量,关乎尊严的保留,关乎情感的寄托,关乎对变化的适应能力。这命,不是天生的,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环境和社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城市的繁华给了他们一些保障,也制造了新的脆弱。他们的晚年,往往是一场与孤独的搏斗,一场与科技的赛跑,一场与不确定性的较量。你说,这样的“命理”,是不是比传统命盘复杂多了?它更像是一份社会体检报告,一份关于城市文明给个体晚年带来的功过簿。看着公园里那些身影,你再想想这些,会不会觉得,那份悠闲里,其实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重量呢?
